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路径和切入点 ——文选德谈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研究
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张艺谋导演的“和字舞”。(资料照片)
湖南日报记者 奉清清 我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研究》日前正式出炉。在有关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高度评价该成果“源于地域,超越地域;走向主流,引领潮流”。那么,该课题研究有什么背后的故事?“中”“和”思想有什么深远的源流?有什么深刻的内涵?有什么重要的现实观照?湖南日报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课题首席专家、省委原副书记文选德。 1 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和”思想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契合点 湖南日报:祝贺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研究》是我省首个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由您领衔省内十来位专家学者、历时三年潜心研究而成,洋洋70余万字,其价值一定非同一般。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课题的基本情况吗?它最明显的特色在哪里? 文选德:《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研究》是全国社科规划办于2012年5月下达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我从接到委托任务之日起便有一种如履薄冰之感,一刻也不敢懈怠。一来这是我省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完成情况的好坏关乎整个湖南社科界的声誉;二来省内外、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要想超越前人有一定的难度。好在省委宣传部高度重视,省社科院党组积极配合,省社科院、省委党校、湖南工业大学等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尽心尽责,不辞辛劳,历时三年、数易其稿,终于有了现在这样一个还算拿得出手的成果。为此我是十分欣慰的。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谋划、不断打磨,我们的成果应该说具有一些自己的特点:首先是研究架构的系统性。我们首次从历史溯源、理论阐释以及当代启示等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进行研究,既注重源流的考察,也注重理论的诠释,更注重现实的观照,还是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其次是研究视野的开放性。我们将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置放在百家争鸣、三教并立的背景下进行研讨,涉及到了中国思想史上的诸多流派,在研究当中综合运用了历史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学术视野还是放得比较开的。再次是理论阐释的独到性。我们分别从政治层面、伦理层面以及哲学本体层面等三个层面对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阐释,建立起了“三位一体”的、较为完整的解读体系。最后,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观照现实的针对性。我们的成果尽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的再研究,但却并没有拘泥于纯粹的学理研究和史实考据,而是将其置放于党中央高度重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经验和智慧的大背景下进行研讨,主动承担着理论与现实结合的历史使命,努力探讨传统“中”、“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契合点,这也是我们从事这项研究的初衷或者说主要目的。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的研究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的。 2 中华民族的“道”,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与“和” 湖南日报:在汉语词汇中,“中”、“和”二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按照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哲学命题“语言是存在之家”,是否意味着这两个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生命?而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无论从哪个方位去切入,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描述,都难免陷入“管中窥豹”的窠臼。以“中”“和”为“舟”来“渡”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海”,是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路径和切入点? 文选德:文字是人类的足迹,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行为方式,其中蕴藏了人类社会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在汉语词汇中,“中”“和”二字出现的频率之高,本身就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那就是追求和谐、平衡,反对对抗、对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从许多具体的典籍、文本中发现,关于“中”“和”思想的论述,几乎是无处不在,甚至在甲骨文、金文中也不断出现。这绝不是偶然的。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冲突,也有融合,但归根结底还是融合。如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西汉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隋唐时期的“三教并立”到宋明时期的“三教合一”,特别是佛教由印度化的外来文化进而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都是例证。回顾这些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认为,追求和谐、平衡的“中”“和”思想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不管是哪一种学派,无论存在何种分歧,但对“中”“和”的追求是一致的。“中”“和”几乎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领域,并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之中,似涓涓细流一般,滋润、影响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每一步行程。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和”思想承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生命,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道”的具体路径和切入点。当然,就纯粹的语言文字来说,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生命、文化生命的汉语词汇还有很多,当代哲学家金岳霖先生有一本书叫《论道》,他认为“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其实这并不冲突,我个人认为,中华民族的“道”,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与“和”,就是“中庸之道”。诚如《中庸》所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 自发源之日起,“中”“和”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可谓无时不存,无处不在 (责任编辑:每日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