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古人交通不便,音讯难通,不像今天从南疆到北国飞机可当天打来回,“大哥大”手机游漫全国,随时可以打一通回家。那时远游在外,少说也是一年半载,万一父母急病框紧迫有事,难以召回,往往误了大事,甚至有错过了给父母送终的遗憾。所以,“父母在,不远游”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要求做子女的时时不忘孝敬父母的义务,在安排自己的活动时要想一想二老在家的实际 情况,加以合理的调整。 何况,即使在当今时代,离家远游的人不也音讯常通,几天一封信,一日一通电话吗?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是为了使家里人释念放心而已。可见,人之常情,古今并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至少“游必有方”在今天还是适宜的罢。
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1)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1·11章,此处略。
【译文】无
【解读】无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注释】无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记挂在心头。一方面为他们添寿 而欢喜,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
【解读】 喜则点歌祝寿做生日,惧则汤药侍候问寒暖。 孝子之心就这样体现。 尤其是在当今经济日渐发达的时代,父母多半已不需要子女赡养.不少家庭父母和子女还是各立门户分开生活,平时尽孝的 地方较古人已少了许多,老父老母所期望的,不外乎是做子女的心到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做子女的还有什么理由连父母的年纪都不放在心上呢。 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就难逃“不孝之子”的罪名了。 扪心自问,你是不是这样的“不孝之子”呢?如果是,那就 赶快去记住你父母的年纪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注释】 ①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②躬:自身。这里指自身的实际行动。③逮:及,赶上。
【译文】 孔子说:“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 动跟不上为耻辱。”
【解读】 就像“人不知而不愠”一类的话题一样,关于言与行的关系 问题,孔子也作了三番五次的强调。 在《学而》篇里,孔子说过“敏于事而慎于言”。在《为政》篇里又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在本篇里,除了这里的说法外,孔子还说:“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在《宪问》篇里,孔子又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所有这些说法,意思都只有一个,就是要求言行一致,多做 少说。或者如俗语所说:“说到做到,不放空炮。” 据《三国志·马良传》载,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没有听刘备的话,在街亭之战中重用了马谡,结果马谡兵失街亭。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犯了一个大错误,只好挥泪斩马谡,自己追悔莫及。 夸夸其谈,言过其实,十有八九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还是多做少说,言行一致为好。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注释】 ①约:约束,指严于律己。
【译文】 孔子说:“因为严于律己而犯错误的是很少的。”
【解读】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是儒学倡导的重要品质之一。 严于律己就是要常常约束自己,谨言慎行,不放纵,不浮泛,甚至于像曾子所做到的那样:一日三省,进行自我检查。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了。 只不过,对现代人来说,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修练方式似乎是太认真,太沉重因而也太累了。所以,真正能做到严于律己的人在今天已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都追求轻松,追求潇洒。 如果圣人有知,又该说些什么好呢?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注释】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解读】无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注释】无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同志和朋友。”
【解读】 一方面,有道德的人自己有修养和风范,自然会影响周围的 人,吸引周围的人成为同志和朋友。 另一方面,有道德的人既已献身于道德学问,就会耐得住孤单和寂寞,即便暂时没有得到周围的人理解,也会在道德学问中,在先贤的思想和人格中找到神交的同志和朋友,这样,他也不会 孤立。 说到底,因为道德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绵延发展的,所 以,有道德的人也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总会找到自己的同 志和朋友。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①数(ShUO):频繁琐碎。②斯:则,就。
【译文】 子游说:“服事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 交大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
【解读】 有人向孔子问做大臣的事,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 不可则止。”(《先进》) 于贡向孔子问交朋友的事,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 止,毋自辱焉。”(《颜渊》) 两方面合在一起,正是子游在这里所说的:“事君数,斯辱美; 朋友数,斯疏矣。” 说起来也是,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君臣之间也好,朋友之间也好,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是全交之道。所渭“远香近臭”;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其实都有这种意思在内。 (责任编辑:每日一笑) |